贸易战4.0开启
特朗普又开始挥舞他的关税大棒了,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这次还加码了关键软件出口禁令。
消息一出,市场应声下跌,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的紧张氛围,算是全球政治经纪不确定性的新常态。华尔街那帮人精绷紧了神经,因为这出戏,从来都是真刀真枪。
这次大跌,绝不是“无迹可寻”的巧合,而是三种力量撞在一起,引爆了积攒已久的市场火药桶。
01
宏观事件撞上了供应链软肋。
重新点燃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直接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尤其是以科技巨头为代表的公司,他们对政策风向最敏感。这就像一块石头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足以让股价坐上过山车。
02
通胀魔咒尚未解除,信心彻底崩塌。
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从未平息。哪怕就业数据不及预期(这本该支撑降息),但顽固的通胀和不稳定的经济前景,让投资者对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和企业利润增长的持续性产生了深刻怀疑。说白了,大家不相信美联储能优雅地软着陆了。
03
科技股“获利盘”集中释放。
前期科技股的涨幅实在太猛,累积了巨大的获利盘。在任何一个负面消息的刺激下,无论是季末还是周期性的资金再平衡,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集体恐慌性抛售。
这不就是人性的弱点?一有风吹草动,短线资金跑得比谁都快。
关税,从来都是牌桌上的筹码。关税会推高美国国内的物价,倒逼美联储不敢轻易降息,高利率又会加重美国的债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市场担心的从来不是关税本身,而是其背后可能引爆的“滞胀”风险——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这才是真正能让全球资产价格集体沉默的核弹。
真正的信号:暴跌是健康的“清洗”工作。
每一次快速的、非基本面恶化的下跌,都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开始。
这次下跌的背后,隐藏着市场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它正在为下一轮更稳健的上涨蓄积力量。市场在进行一次主动的“挤泡沫,回归理性”大清洗:
获利盘的集中释放:这次恐慌性抛售,恰恰是将那些追高、短线的投机筹码清洗出市场,降低了整体市场的风险密度。
估值的快速修正:暴跌迫使股价与内在价值快速拉近。对于那些基本面稳固、拥有强大“护城河”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次下跌为它们提供了一次罕见且健康的估值“刹车”,让股价回归到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合理区间。好家伙,这不是危机,这是华尔街难得的“打折季”。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在买美元,万一美元继续下跌怎么办?美元大概率不会继续下跌了。
美元对人民币长期波动: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是长期波动的。既然现在处于相对低位,那么未来就有上涨的空间。
中美同步降息:现在中美都在降息,而且人民币降得更厉害。这种情况下,美元不会长期贬值。很多人关心的是,国内还会继续降息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等于要降准降息。
我们国家的政策执行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前一个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09年实施到2024年,实行了15年。2025年刚刚改成宽松的货币政策,它至少也是5到10年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降息是大概率事件,加息的可能性很小。
在家庭资产中,必须有一部分资产,它的价值不应随着股市的涨跌、政客的喊话而剧烈波动。它就像一艘大船的压舱石,风浪再大,也能保持稳定。
市场永远不会停止波动,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家庭财富组合拥有穿越周期的能力。这包括对冲汇率风险、配置稳定现金流、运用全球化工具等。风险不是跌了才叫风险,风险是你在暴跌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稳定后盾。
别赌“单一货币”,历史早给过“血的教训”!
在讨论汇率风险时,常有观点认为"人民币不会大幅贬值"。然而,理财的本质不是投机,而是风险管理。历史上,单一货币崩溃导致普通人财富瞬间蒸发的案例比比皆是。
以苏联解体为例,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下台时,获得的4000卢布退休金在当时堪称巨额,足以维持全家舒适生活。但随着苏联解体,卢布急剧贬值,到1995年,这笔退休金仅相当于不到2美元,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直到俄罗斯政府将退休金上调至300万卢布(约210美元),才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即便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难以抵御单一货币风险。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将所有积蓄集中在单一货币中,一旦发生货币危机,后果将更为严重。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土耳其。2014年时,3里拉可兑换1美元,当时的10万里拉相当于3.3万美元。然而到2025年,汇率已跌至37里拉兑1美元,同样的10万里拉仅值2700美元。短短十年间,财富缩水超过90%。试想,如果一个家庭的全部存款和养老金都以里拉持有,这十年的辛勤工作将付诸东流。
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货币分散策略,才是抵御汇率风险、保护财富的理性选择。
有人觉得“配置美元资产就是换点美元现金存着防贬值”,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 美元资产的核心价值,是让你能抓住全球市场更多的“赚钱机会”,实现“东边不亮西边亮”。
能接触到的美元资产里,香港保险就是很适合的选择。
为啥推荐它?
1
持有香港保险相当于间接持有美元资产:参与全球投资,享受不同市场发展的红利,而且有保司和合作的顶级投资机构操盘,省心省力就能获取不错的稳健收益;而港险大多用港币或美元计价,而港币是和美元挂钩的。
2
大部分香港储蓄险自带的货币转换功能,让您无需“完全绑定”美元:未来如果看好哪家货币,或者需要用人民币(比如孩子国内升学缴费、老人内地医疗开支,或是家庭日常大额消费),只要在保单货币转换的指定范围内,就可以将保单的收益、现金价值按当时的汇率转化成需要的币种的保单。

3
收益高,比如储蓄型保险,长期收益复利能到6.5%,既能抗通胀,又能实现财富增值;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4年香港2198亿成交的保费里面,内地访客的保费达628亿港元,占比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储蓄型保险——这不是跟风,而是很多家庭经过计算后用脚投票的选择,通过保险这种“轻资产”方式,给家庭财富加一层“美元防护”。
最后说句心里话:配置美元资产,不是不爱国,是更懂守护。
咱们配置美元资产,就像给家里装灭火器——不是盼着着火,而是万一遇到风险,能有个保障;就像给孩子存教育金,不是要送他出国,而是多一个选择的底气。
人民币依然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主要货币,但多一种货币资产,就多一层风险对冲,多一份财富安全。毕竟理财的终极目标,不是赚多少快钱,而是让一家人的生活更稳:不管未来汇率怎么变、全球经济怎么波动,你手里的钱能“扛住”风险,孩子的教育金、老人的养老金不受影响——这才是配置多元货币资产最核心的意义。
如果你也在为家庭财富的“抗风险能力”发愁,不妨从现在开始,了解一下适合自己的美元资产配置方式——早一点规划,就早一点给家人一份安心。
- 2025-10-03香港保险10月优惠汇总!预缴年交优惠窗口都还在
- 2025-10-23京东也要卖港险?众多巨头齐聚香港保险市场
- 2025-10-22香港17家保司+730款产品真实分红表现
- 2025-10-21香港安盛「盛利II储蓄保险」集增值与传承于一体
- 2025-10-20香港“大而不能倒”的保司,友邦保诚上榜
- 2025-10-17贸易战4.0开启又影响大家钱袋子了
- 2025-10-12懂王再发飙,全球抖三抖!金融市场巨震,香港保险才是财富稳定器
- 2025-10-05香港保险解决高净值人群4大财富安全困境